公司新闻

news

当前位置:首页  /  公司新闻  /  拍照式虫情测报灯的虫体识别准确率测试

拍照式虫情测报灯的虫体识别准确率测试

更新时间:2025-10-22

浏览次数:39

  拍照式虫情测报灯通过光源诱集、虫体收集、自动拍照、AI识别等功能,实现农业害虫的自动化监测,其虫体识别准确率直接决定虫情数据的真实性与防控决策的有效性——若准确率过低,易出现害虫种类误判、数量统计偏差,导致防控时机延误或药剂滥用。开展识别准确率测试,需通过“标准虫样验证+实际场景测试”的方式,全面评估仪器对不同害虫的识别能力,为设备优化与虫情监测应用提供依据。
  一、测试准备:构建科学的验证体系
  测试前需明确验证标准与样本来源,确保测试结果具有代表性与可比性:
  标准虫样制备
  选取当地主要农业害虫(如稻飞虱、蚜虫、棉铃虫、小菜蛾等),涵盖不同体型(微小虫体:1-3mm,如蚜虫;中型虫体:5-10mm,如稻飞虱;大型虫体:15-20mm,如棉铃虫)与翅型(有翅虫:如飞虱;无翅虫:如无翅蚜虫),每种害虫准备3组平行样本(每组50头,确保虫体完整、无破损),部分样本可模拟自然状态下的姿态(如展翅、蜷缩),避免单一姿态导致的识别偏差。虫样需经昆虫分类专家鉴定,确保种类准确,作为“标准对照样本”。
  测试环境搭建
  模拟田间实际监测环境:在暗室中设置与田间一致的温度(25±2℃)、湿度(60%-70%),将拍照式虫情测报灯安装在标准高度(距地面1.5-2m),镜头清洁无污渍,确保拍照清晰度(分辨率≥2000万像素,画面无模糊、畸变)。同时准备空白背景板(白色,避免反光),用于单一虫种的精准识别测试;另准备混合虫样(多种害虫按田间常见比例混合,如稻飞虱:蚜虫=3:1),模拟实际监测中的复杂虫情。
  二、测试流程:分场景开展精准验证
  测试分“单一虫种识别”与“混合虫种识别”两步进行,逐步评估仪器的识别能力:
  单一虫种识别测试
  样本投放:将每种害虫的标准样本均匀平铺在测报灯的拍照区域,避免虫体重叠;
  自动识别:启动拍照式虫情测报灯的拍照与识别功能,记录仪器识别的害虫种类、数量;
  数据对比:将仪器识别结果与标准虫样的实际种类、数量对比,计算每种害虫的“种类识别准确率”(正确识别的虫体数/总虫体数×100%)与“数量统计准确率”(|仪器统计数-实际数|/实际数×100%的补数)。例如50头蚜虫中,仪器正确识别48头,种类准确率为96%;统计数量为49头,数量准确率为98%。
  混合虫种识别测试
  样本投放:将混合虫样(如稻飞虱150头+蚜虫50头)放入拍照区域,允许少量自然重叠(模拟田间虫体堆积状态);
  自动识别:启动仪器识别功能,记录各类害虫的识别种类与数量;
  干扰评估:重点观察是否存在“种类混淆”(如将蚜虫误判为稻飞虱)或“漏识别”(如小型虫体未被统计),计算混合场景下的整体识别准确率(所有正确识别的虫体总数/混合虫体总数×100%),同时记录重叠虫体的识别正确率(重叠虫体中正确识别的比例)。
 

 

  三、结果判定与优化方向
  判定标准
  单一虫种识别中,中型、大型虫体的种类准确率需≥90%,数量准确率≥95%;微小虫体(1-3mm)因识别难度较高,种类准确率需≥80%,数量准确率≥85%;混合虫种识别的整体准确率需≥85%,且无主要害虫(如稻飞虱、棉铃虫)的误判(误判率≤5%)。若未达到标准,需分析原因并优化。
  常见问题与优化
  微小虫体识别准确率低:多因镜头分辨率不足或AI模型对小尺寸特征学习不充分,可升级高分辨率镜头,补充微小虫体的样本数据训练AI模型;
  重叠虫体漏识别:需优化AI算法的“重叠分割”功能,通过图像分割技术区分重叠虫体轮廓;
  种类混淆(如稻飞虱与叶蝉):因虫体形态相似导致,需增加两种害虫的细节特征(如翅脉、触角)标注,强化AI模型的特征区分能力。
  四、测试周期与注意事项
  测试周期:新仪器投入使用前需完成全面测试;日常使用中每3个月进行一次抽检(选取3-5种常见害虫),每半年开展一次全面复测;若田间出现新害虫种类,需补充该虫种的识别测试并更新AI模型;
  注意事项:测试时需确保仪器拍照区域无杂物遮挡,光源亮度稳定(避免强光导致虫体反光,影响识别);标准虫样需新鲜,避免虫体脱水变形导致特征改变;测试数据需详细记录(包括虫种、数量、识别结果、环境参数),形成测试报告,为后续仪器维护与算法优化提供依据。
  拍照式虫情测报灯的虫体识别准确率测试,是通过标准化样本与场景模拟,全面评估仪器的识别能力。通过科学测试与针对性优化,可显著提升仪器的虫情监测精度,为农业害虫的精准防控提供可靠数据支撑,助力降低防控成本、减少农药污染。

上一篇

没有了

分享到

鲁公网安备37079402370839